“涅阳”这个政区称号,共有800余年的历史。在这么长的历史时间内,当有其丰富的历史本体。要害的历史事件,紧迫的历史东谈主物,都是这个历史地名的负载物,对这个历史地名的包摄问题,频年来,颇有争议,1987年6月,咱们一排七东谈主对此作了一些进修。底下就以时为序,历述其本体。至于说它至极至今之何地,也要在了解了它的历史本体之后,再作论说。 01 西汉 “涅阳”侯国为汉高帝七年(前200年)封吕胜之国,因其封地为涅水(今河南镇平、邓县境内之赵河)之阳,故称。吕胜,原汉之骑士,高帝二年从刘邦出关,项羽
“涅阳”这个政区称号,共有800余年的历史。在这么长的历史时间内,当有其丰富的历史本体。要害的历史事件,紧迫的历史东谈主物,都是这个历史地名的负载物,对这个历史地名的包摄问题,频年来,颇有争议,1987年6月,咱们一排七东谈主对此作了一些进修。底下就以时为序,历述其本体。至于说它至极至今之何地,也要在了解了它的历史本体之后,再作论说。
01 西汉
“涅阳”侯国为汉高帝七年(前200年)封吕胜之国,因其封地为涅水(今河南镇平、邓县境内之赵河)之阳,故称。吕胜,原汉之骑士,高帝二年从刘邦出关,项羽乌江自刎,他和王裔、吕马童、杨喜、杨武各争得项羽一体(头和看成为五体),故被封为涅阳侯,封邑一千五百户。在侯二十五年,到华文帝五年(前175年)死,国遂除(《史记·高祖元勋表》)。《史记》对“涅阳侯国”只记到这里。到了吕胜的六世,即元康(汉宣帝年号)四年(前62年),“腾(胜)玄孙之子涅阳不更,忠诏复家。”(《汉书·元勋丧》)。这以后看护多长工夫,缺少纪录,但其工夫不长。因为用“涅阳”这个称号表称侯国的工夫,远不如表称县的工夫为长,故《汉书·地舆志》称“涅阳”为县,而不称其为侯国。
在此尚有一个问题,即涅阳侯国的原封者为吕胜已经吕腾的问题。这还应该从《史》、《汉》二书谈起。
张开剩余88%《史记·项羽纪》、《高祖元勋表》皆作“胜”,《汉书·项籍传》中也作“胜”,只消《汉书·高惠后文元勋表》中作“腾”。《史记》是两汉东谈主写的,即那时东谈主记那时的事,可靠性澄澈大得多。《汉书·项籍传》是依据《史记·项羽本记》抄的,亦然作“吕胜”,可见班固在写《汉书》时并未有将“胜”字改作“腾”字,仅仅在“表”中误写稿“腾”。因为“胜”和“腾”的繁体字很掌握。是以封涅阳侯的东谈主应是吕胜。
除此除外,还有一个路姓的涅阳侯国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朝鲜王攻杀辽东都尉,乃暮寰球死罪击朝鲜。”朝鲜的王子、相、将有五东谈主降汉而封侯。五东谈主中有朝鲜相路东谈主,但在来汉的谈中故去。汉武帝于元封四年(前107年。《汉表》、《资治通鉴》均作元封三年)封路东谈主的女儿路最为涅阳康侯,五年后,即太始二年(前103年)侯最死,无后,国除,这个涅阳侯国,只消四、五年的工夫,固然工夫倏得,但存在的问题却不小。
“涅阳康侯”的封地问题,历来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东谈顾客“涅阳”名而论,以为“涅阳康侯”的封地天然是南阳郡之涅阳了。其实,这是大有问题的。《汉书·景、武、昭、宣、元、见效臣表》记叙了涅阳康侯从封到国除的情况,其下等七格有“皆”字,是表记封地的,原理是说“涅阳康候”的封地是在西汉时间的皆郡地。《汉书》也无记封“南阳”者。但是,进修“皆”郡并无涅阳县名和地名。唐东谈主司马贞在注解《史记·建元以来候者表》“涅阳”侯国时,《索隐》注:“表在皆,志属南阳。”原理是说这个“涅阳侯国”《汉书表》中列在皆郡,可在《汉书·地舆志》中“涅阳”则属南阳郡,前后之说有矛盾,但他却无置可否。不外,依时而论,涅阳康侯也不错插在南阳之涅阳侯国之间。因为吕胜阿谁涅阳侯国,国除在文帝五年(前175年),诏复在宣帝元康四年(前62年),中间相隔一百余年的工夫,路最的涅阳康侯只消四、五年工夫,天然也不错间其间。是以封地在何处,并不妨碍本文所要论说的问题的措置。
总之,涅阳一地,在西汉时间,特殊可计的两姓封国仅仅三十来年,比之西汉之二百余年来说是很少的。故《汉书·地舆志》径将涅阳列为县,亦不无原理原理。
02 东汉
东汉南阳郡三十七城,“涅阳”作为县居其一(《后汉书·郡国四》)。东汉后期,涅阳出了一个左雄(?--138)。左雄,字伯豪,东汉安帝时(107--125)举孝廉,后迁升为冀州刺史。冀州多豪族内行,彼此托福,拉关系成风,左雄不与他们生意,又奏请天子惩治奸官污吏,连二千石之郡太守,他也不曾放过。东汉后期,政事抑遏,大臣懈怠,朝多阙政。左雄屡屡上书,言词深远。时顺帝刚即位,亟需整伤朝纲,就任用左雄为尚书,后升为尚书令。因东汉不设丞相,尚书令即是丞相。左雄在朝十余年,疏远重用贤东谈主、进修治绩,信赏必罚、斥革弊政,留神学校、培养东谈主才,在政事上有所成立。
东汉之涅阳县,有东谈主说还有又名医张仲景。这是明朝嘉靖年间写《邓州志》的东谈主说的。不仅说他是涅阳东谈主,况且说他作念长沙太守。可惜这个说法太晚了,连去东汉未远的魏、晋东谈主尚不知的事,明代东谈主反倒灵悟一开,知谈了张仲景的家乡和作念的官职。故今天邓县、镇平、南阳各争为张仲景的家乡。问题出在涅阳县,故于东汉之涅阳县略述记张仲景的材料,以供经营之用。
(1)“余系族素多,向余二百,建安编年以来,犹未十稔,其圆寂者,三分有二,伤寒十居其七。”(据严器之《注解伤寒论》中张仲景自《序》)。
(2)“(何顺)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顺,顺谓日:君用想精而韵不高,后将为良医。”(据《太平御览》卷七百二十二引《何顺传闻》。此传当为魏晋东谈主撰)。
(3)"何账字伯求,南阳襄乡东谈主也(据《后汉书·何顺传》。襄乡,今湖北枣阳境)。
(4)“《张仲景伤寒论》十卷,后汉张仲景述,晋王叔和撰文。”(南宋晁公武《郡斋念书志·后志》卷二。)
(5)“张机,字仲景,涅阳东谈主。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,尽得其传。灵帝时,举孝廉,官至长沙太守。”(明《嘉靖邓州志》卷十六《方技传》)。
(6)“(张仲景)建安宦官至长沙太守。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卷百O三)。
磋议张仲景的时、地材料,大略即是如斯。咱们不错看出一个趋势,即愈晚的材料,本体愈丰,愈明确、明晰。早期的材料,反倒简略,这就不成不使东谈主产生疑点。若“灵帝时……官至长沙太守”,“建安宦官至长沙太守”,他们所依据的材料,是不错保存下来的,可咱们却不曾看到。连魏、晋东谈主都不明晰的事,缘何明、清东谈主反倒明晰了?
基于以上材料,咱们不错有把合手地说,张仲景是南阳郡东谈主。张仲景究是何县东谈主?作念不作念过长沙太守?实难定论。
03 南北朝
三国、晋、及南北朝的宋、皆时间,涅阳一直为县,分属南阳郡或南阳国治下。至北魏时间,荆州南阳郡领县中,涅阳仍居其一。
北魏的郦谈元,对“涅阳”有所纪录。《水经注》卷二十九《湍水》条“(涅)水出涅阳西北岐棘山,东南径涅阳县故城西,汉武帝元朔四年(实元封四年,此误),封路最为侯国,王莽之所谓前亭也。应劭曰,在涅水之阳矣。县南有二碑,碑字紊灭,不可复识,云是左桃伯(应是左伯桃)碑。”
这段纪录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耀眼。(1)“(涅)水出涅阳西北岐棘山。”涅水即今赵河,它源出于“涅阳西北岐棘山”。即是说今之镇平县境归那时的涅阳县统帅。(2)“(涅水)东南径涅阳故城西”。这是涅水从涅阳城西历程。(3)“云是左桃伯碑”。这是郦谈元采访时,听环球说那碑是左伯桃的碑。其实这应是“左伯豪碑”(即左雄碑)。“吴本左伯祧”,之说,在《列士传》有纪录,左伯桃入楚之事在楚平王时。由于环球把左伯豪误传为左伯桃,变成郦氏之误记。是以左伯桃碑应为·20·左伯豪碑。因为左伯豪是东汉顺帝时的尚书令,在其家乡立碑,是做贼心虚的事。
04 隋
隋南阳郡统县八,其中有课阳。其自注曰,“旧日涅阳,开皇初改焉。有课水、涅水。”看来涅水、课水均在涅阳县城西,涅远课近。即是说城均在其东,故不错称涅阳,亦不错称课阳。至隋则改为课阳。“课阳”的“课”字,应为“深”字之异,故有记作“溧阳”者,不外,从记叙中不错看到,隋时涅阳的称号改了,但城未移。
05 唐
《旧唐书·地舆二》记:“山南东谈邓州南阳郡。武德二年,改为邓州,领穰、冠军、深阳三县。”“深阳”应是隋“溧阳”之字讹。“武德三年、置宛州,领南阳、上宛、上马、安固四县”。置安固县后,似乎已不见“深阳”了。
《新唐书·地舆四》记:“山南谈……邓州南阳郡……县六。穰”。自注:"武德六年省平晋县,又领课阳县,贞不雅元年(627)省。“这里不错看出武德六年尚有溧阳县,即《旧唐书》中所说之”深阳",至贞不雅元年去县的建置。
唐太宗贞不雅之后,不作县城了,这个旧城址便萧瑟落索下去。唐中期贾岛在《馆涅阳诗》中云:“客愁何并起,暮送古东谈主回。废馆秋萤出,空城寒雨来。夕阳飘白露,树影扫青苔。独坐离容惨,孤灯照不开。”贾岛(779--843)为诗喜写萧瑟苦寂,上首诗可能写于涅阳故城不作县城一百余年或近二百年时,故有“废馆”“空城”之感,现出了苦寂景象。
还有一个紧迫的问题,即是涅阳的地望问题。涅阳县城,古之何地,今之何处,应该有个明确的主张。底下想就手头的材料,来看一下涅阳的地望。
“涅阳”应劭讲解,即是在湿水之阻涅水长百余里,加之它的流向。基本是西北-﹣东南,那么它的东北西都不错称之曰“阳”。但是,如上所述,涅阳城自汉高帝七年至贞不雅元年,共建城827年。在这么的历史时间内,莫得大都的文件材料,莫得民间传说的轶文逸闻,莫得堆积深厚的文化层,专凭在“涅水之阳”已经不行的。底下想就一些材料来施展涅阳城的具体位置。
《后汉书·左雄传》明确纪录:左雄曾作念尚书令(丞相),后东谈主天然会为之立碑。这碑可能立于汉末或魏、晋间,到南北朝郦谈元看时,已是“碑字紊灭,不可复识。”左雄是涅阳东谈主,涅阳城有左伯豪碑。由此可见,这个涅阳城当在今之何处呢?很澄澈,当在今之邓县穰东镇,郦谈元注《水经》,很耀眼经营地舆、地望情形,他记的“(涅水)东南径涅阳故城西”、“又东南,径安众县塌而为陂,谓之安众港。”在涅水这一条中,只记了两个县城,一个涅阳,一个安众。涅阳城在今邓县穰东,安众城在今急滩镇东北六里的南王庄。所谓“径安众县竭而为陂,谓之安众池。说的是涅水流经到安众县行将注入湍水时”塌而为陂",成了船只泊岸之处.从留传的文化古迹来看,两县城只但是这两个地方。
《括地志》(辑校本)193页载:“邓县东北六十里,东汉旧县也。应劭云在涅水之阳。”唐李泰写《括地志》,深阳(旧涅阳)已不置县,地入穰县,故有“穰县东北六十里”之说。这一纪录至极明确,即有标的“东北”,又有距离﹣﹣六十里.“穰东”是宋以后的地名。就从其所在、距离看只但是穰东,而不可能是别的地方。《嘉靖邓州志》卷八:“涅阳城,州东六十里……内有中书会(为尚书令之讹)左雄碑。唐贾岛《馆涅阳诗》。”这些都是指的今穰东。《邓州志》载,崇祯年间知州刘振世于粮东镇铺题曰:“涅阳旧馆”,可见,自唐至明东谈主们都明确今之穰东即涅阳故城址。
咱们在对穰东的进修中也印证了上述史料的准确性。穰东镇居邓县城东北六十里,与史料纪录吻合。以镇为中心,其四至为:西至赵河(古涅水),东至今穰东东门,北至王吴村,南至丁庄,东西2500米,南北2000米,从挖取硝土的断面来看,层厚为1--6米,汉代的砖块瓦片漫山遍野,现有以汉砖砌修的房舍处处可见。有一马姓,从硝土中挖出一堆万余块的汉砖。并发现了冷落的带“五铢”、“大泉五十”字样的汉砖。在硝土层的截面中,有汉至宋的文物遗存。该处还挖出汉井二口,现尚可吃水。汉瓦当、汉锅灶、汉五铢钱大都出现。1973年还出土有带“涅阳”铭文的铜壶片。据老东谈主谈,清光绪年间在张寨(古涅阳城内)北门额尚有“涅阳”二字,镇周围现时尚有汉冢和汉墓群。
依据上述的笔墨府上和文物质量,着实不错说,今邓县穰东镇即是汉代涅阳故城址,换言之,涅阳故城即是今天的穰东镇。
作家:孙重恩开云kaiyun官方网站,郑州大学历史系副种植。本文创作于1987年11月,原载于《南阳史志通信》。
发布于:河南省